深圳信息港

“momo大军”占领网络,让人听到“面纱”背后的声音_当前视点

2023-05-29 11:08:18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资料图片)

原标题:“momo大军”占领网络,让人听到“面纱”背后的声音

最近,“momo大军”占领社交媒体的现象,逐渐引发了社会关注。以豆瓣、小红书为主要代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讨论区,都被成群结队的momo们染成了一片粉色的海洋。有人戏称:行走互联网,多少得认识几个momo。如果你一个momo都没见过,甚至不知道momo是什么,只能说明你上网冲浪的时间太少。  

其实,所谓“momo大军”,背后也不过是一个个与你我无异的普通网民。但是,由于他们的用户名都叫momo,头像也是“千mo一面”的粉色恐龙,很容易形成视觉冲击,让不明就里的网友深感震撼。几个momo凑在一起发言,就足以让旁人分不清谁是谁,不难想象,倘若几十个、上百个momo聚集在同一个讨论区,其场面该有多么混乱。  

追根溯源,“momo大军”的出现原本只是一个巧合。很多人初次使用社交媒体时,都会选择用微信账号登录,这时,如果用户不手动设置新用户名,微信就会自动设置为“momo”——这是一个微信表情包的名字,其形象正是被微信配套用作默认头像的那只粉色恐龙。严格地讲,momo在技术层面上并不属于匿名用户,只要点开其头像,就能看到他们的个人资料和发表过的原创帖文。但是,由于momo的数量实在太多,且大多只在评论区活跃,网友们往往很难分辨、也懒得去分辨。  

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相同的用户名与头像,就像一个人人都可以佩戴的面纱,间接实现了集体匿名的效果。对网民而言,许多在非匿名情况下不想说、不敢说、说不出口的话,都可以用momo的名义直截了当地发出来。其中,有人平时畏惧于“饭圈”的威力,不敢公开评论娱乐明星,只有在成为momo时才会大胆开麦,而无需担心被对方粉丝围攻;也有人在集体匿名中卸下了心防,愿意在更私人、更严肃的话题上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与个人看法,让人在momo身上看到了现实的复杂;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只把momo当成一块方便好用的挡箭牌,借着人群的掩护肆意倾泻恶意,到处喷人、骂街、碰瓷、引战。说出这些话的人都是真实的momo,momo的整体形象,也被所有参与其中的人共同塑造了出来。 

对于这种用momo身份发言的做法,有人戏称这是“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mo”。而对那些口无遮拦、引发众怒的“坏momo”,也有一句玩笑话,叫做“一mo做事全mo背”。尽管很多momo发言时都没有违反社区规则与公序良俗,但我们上网时,总是更容易记住那些令人厌恶、反感的发言,momo的整体形象难免随着“坏momo”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差。近段时间,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表达对“momo大军”的不满,就是一个明显的迹象。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启发,更不代表momo们留下的痕迹没有意义。民用互联网早年的普及过程,本身就有强烈的匿名化特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的网络治理体系也日益成熟,这使得网民越来越难在网上保持匿名。很多藏在人们心底的表达冲动——或好是坏——也被置于更加审慎的框架里。 

不论是微信、豆瓣、小红书,还是其他主流社交媒体,都不支持真正意义上的匿名发言,但momo这个意外出现的集体“马甲”,却让人得以在集体匿名中释放出隐藏的自我。因此,我们不妨拿出更多耐心,以倾听者的姿态去面对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momo现象。在众声喧哗的噪音背后,或许就能听到时代的呼吸。(杨鑫宇)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