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一斑而知全豹。
十年中国太保寿险资管路,也是我国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成长缩影。
(资料图)
2013年,中国太保寿险资产管理中心(下称“资管中心”)成立,以行业开先河者的姿态,探路保险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如今,资产负债管理已成为包括中国太保在内的保险公司最为重视的能力之一。
“勇于创新、管理领先、业绩稳健、协同有力”这16个字是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对于中国太保寿险资管中心过去十年成绩的总结。
事实上,寿险资管中心正是太保投资体系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面对过去十年间全球投资环境的巨变,中国太保始终保持稳健的长期思维,致力于跨越周期,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投资成绩单。
从上市险企近两年的定期报告来看,中国太保的总投资收益率在几家上市险企中均处于前列。更重要的是,将时间拉长,中国太保的投资收益率稳定性及长期投资业绩在行业内更是名列前茅。
十年耕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持续增强
根据原银保监会给出的定义,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是指保险公司在风险偏好和其他约束条件下,持续对资产和负债相关策略进行制定、执行、监控和完善的过程。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资产负债管理可谓是“生命之舵”,负债和资产是保险公司业务的两翼。从负债端来说,保险资金固然长期稳定,但运营过程中面临流行性、利率等各种风险,而资产端则需要协同负债端的结构和特性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和风险管理,从而实现资产、负债两端“双轮驱动”。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硅谷银行等风险事件,其背后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资产负债管理的失效,致使金融机构遭遇流动性危机。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长期稳健发展的底线。”中国太保总裁傅帆表示。
早在2013年,中国太保就意识到了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关键性,因此在2013年成立了中国太保寿险资管中心,这不仅对于中国太保来说是一件盛事,对于整个保险行业亦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
在此之前,整个保险行业对资产负债管理都处在探索阶段,资产和负债业务在公司管理上基本是脱节的,而随着资管中心的建立,中国太保寿险在行业内率先开始全面建设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成为行业的一个范本。
据了解,中国太保寿险资管中心紧密围绕基础环境、流程控制、模型工具、绩效考核等方面,不断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使资产与负债建立起常态化沟通机制,监管能力评估结果跃升至行业第一档,定量评估结果位居行业前列。同时,其始终坚持以账户负债特征为基础,持续强化穿越经济周期的资产配置,精细化账户管理,优化管理人遴选和增减资模型,取得了“超越成本、行业领先、稳定性强”的中长期投资业绩。
孔庆伟用了“勇于创新、管理领先、业绩稳健、协同有力”四个词语来总结中国太保寿险资管中心过去十年的成就。
具体来说,勇于创新,是指资管中心开创了保险行业的先河,让资产负债管理真正回归到保险法人主体,资产负债管理目标贯彻更有力,充分体现了权责一致的导向。
其次,资管中心不断磨炼资产配置和委托管理两大核心专业能力,长期投资业绩领先同业,充分体现了太保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
同时,资管中心紧密围绕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积极推动各项业务的协同。一方面,积极赋能保险主业,与负债端协同共进,通过培训赋能、渠道赋能、产品赋能、资源赋能支持保险业务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市场化委受托机制,协同集团内各资产团队,构建投资生态,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养老、大健康产业,为助力集团整体战略布局,培育新的发展动力提供了重要助力。
坚持“三性”,投资业绩名列前茅
傅帆则从特性化、专业化、市场化三个方面来详述中国太保寿险资管中心在中国太保集团投资管理体系中的意义和定位。
傅帆表示,资管中心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提升资金运用的保险属性,实现寿险资金的特性化。寿险资金作为投资期限长且有刚性负债成本的资金,寿险资管中心通过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不仅要满足短期内业务竞争的需要,更要防范长期内资产负债的错配风险,充分考虑公司资本所能承受的经营风险,并在行业长期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
同时,资管中心作为大类资产配置与账户管理的专门机构,体现专业化。在中国太保集团总体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指导下,太保寿险首先制定风险与收益恰当的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方案,充分满足寿险中长期投资收益目标并防范资产错配风险;其次,建立完整的和风险可控的大类资产配置框架,通过制定1-3年中短期大类资产配置方案,充分抓住当前资本市场的机会。第三,通过主动提前账户规划、账户设置及差异化账户管理策略,既体现不同账户属性的投资收益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管理目标,又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差异化竞争的需要。
另外,资管中心通过委受托管理手段,推动集团投资管理的市场化发展。寿险资管中心在承担账户目标的前提下,以资产包模式通过市场化委托受托机制,引入海内外头部资产管理机构,太保资管板块各个机构与其同台竞争,优胜劣汰。通过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国太保集团内部各管理人的投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市场竞争力获得提升,打造出相当的市场口碑和品牌。
“寿险资管中心正是太保投资体系实现特性化、专业化、市场化投资目标的集中体现。”就像傅帆所说,资管中心取得的成绩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太保集团整体投资管理体系这十年来的快速发展。
数据能够最直接地体现发展成效。数据显示,十年前的2013年末,中国太保投资资产规模为6667.99亿元;而到了2023年一季度末,这一数字已上升至2.08万亿元,十年间涨幅超过两倍。从投资收益率方面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太保的简单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6%,在几家披露总投资收益率的A股上市险企中最高。而从2019年到2022年的总投资收益率表现来看,中国太保基本都在上市同业中的前列。
如果再将时间拉长,申万宏源曾在研究报告中进行过测算,2010年至2018年,中国太保算术平均净投资收益率及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0%及5.1%(2013年至2018年净值增长率为5.9%),投资稳定性极强,显著优于上市同业,其中净投资收益作为险资投资“安全垫”贡献占比高达97.7%。
把握周期,谋划长期投资布局
在孔庆伟看来,过去十年中国太保寿险资管中心取得的业绩既是专业能力的体现,也受益于时代大发展的红利。然而,展望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仍存在众多不确定性。无论是国内外经济的复杂形势,还是长期低利率的环境以及金融工具新会计准则施行所带来的影响等等,都对保险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及险资投资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身处时代的大变化进程中,资产端要继续坚守价值,坚持长期、坚定长航,进一步增强专业能力建设,积极做实、做强、做精资产管理,构建可持续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为集团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孔庆伟要求称。
总结而言,中国太保对寿险资产负债管理的未来工作从加强能力建设、把握周期规律、谋划长期投资布局、守住风险底线四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从内容上来看,这些也是保险资金未来在投资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适性的“指南针”。
在加强能力建设方面,进一步聚焦能力建设,聚焦资产负债管理、账户管理、资产配置、委托管理等核心能力;要逐步提高市场化委托的专业能力,优化委托受托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授权方式,提高委托投资的灵活性,及时对管理人优胜劣汰。同时,要前瞻性研究风格资产的委托机会,实现委托策略的丰富化。
在把握周期规律方面,要建立长期眼光,把握长期趋势、抓住长周期机遇。以长期眼光来把握资产类别的中长期投资机会和潜在的投资风险,在把握长期经济增长周期、长期产业趋势和长期政策趋势的基础上进行长期资产配置。
“要跨周期的视角来进行投资布局,合理确定长期投资目标,不宜盲目追求高收益。”孔庆伟称。
那如何加强跨周期的资产配置能力?傅帆给出了具体方向,即在低利率环境下需要做好哑铃形配置:一方面要在平衡税收、收益、资本基础上,积极研究利率债配置,有效提高公司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去布局权益类资产在低利率环境下的潜在高回报机会。再次,在传统配置大类之外,积极推动夹层基金、类固收策略、REITs等另类投资策略,为提升长期投资回报,改善资产负债成本收益匹配寻找新的出路。
在谋划长期投资布局方面,中国太保表示,要把握新时代的主线,积极挖掘现代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和区域发展等战略机遇,围绕公司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三大战略,做好投资布局,打造优质生态,坚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形成资产与负债更为良性深入的互动,资产端要积极参与产品定价、结算、价值评估等环节联动,传导资产端市场变化趋势,推动产品策略变化;并站在公司整体利益角度,利用委托、托管、研究各类资源,进一步推动金融类大客户建设,激发投资生态圈共生价值。
在守住风险底线方面,中国太保表示,对于寿险业而言,负债端与资产端各有自己的经营逻辑,联动管理更为复杂,难度更高。因此,关注长期流动性,严守流动性风险底线是寿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对于自身要保持严格的投资纪律,而在市场化委托管理时,则需要不断加强穿透的风险管理,优化委受托风险考核机制,将风险偏好体系和投资目标都更加有效地传导到各个管理人。
“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战略清晰,执行有力,管控到位,就能够朝着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引领者的方向不断迈进。”孔庆伟说。
关键词: